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,肥胖问题早在世纪之初就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健康威胁了,成年人的肥胖问题相对来说大家都有共识,但婴幼儿肥胖却未必引起了足够的重视。
01
婴幼儿肥胖
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,肥嘟嘟的非常可爱,大家普遍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,新手家长尤其容易过早的陷入发育比拼中,“你家娃几斤了?”,“你家娃多高了?”,生怕自己的宝宝长得比别人慢了;而在亲戚朋友的眼中,如果自家宝宝不够胖,甚至还容易被冠以缺乏营养的恶名。
其实婴幼儿也存在肥胖问题,宝宝并不是越胖越好,有数据表明,6岁以前肥胖的儿童,大约有25%可能成年后超重;当肥胖持续到青春期,成年肥胖的危险性就增加到75%。
02
婴幼儿肥胖的危害
除了增加成年后肥胖几率之外,婴幼儿肥胖还可能带来以下问题:
1
成年后容易引起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。
体内多余的脂肪还会在肝脏内堆积,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。肥胖是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,单纯性肥胖对儿童的肝功能和脂肪代谢等均造成危害,并随肥胖程度逐渐增加。
2
影响智力发育。
因为肥胖会导致脑部脂肪增多,影响到大脑沟回皱褶,出现大脑缺血,影响脑部发育。
3
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。
肥胖的孩子,可能会被同伴取侮辱性的外号;还可能因为体型臃肿,动作相对不灵活,在集体活动中采取退缩或回避的态度。
03
怎么判断宝宝胖不胖?
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0-5岁的儿童成长标准,其中的BMI数据可以作为婴幼儿肥胖的衡量依据。其中0-2岁的标准如图:
(点击看大图)
(点击看大图)
上面分别是两岁以内男宝和女宝的BMI数据分布。
横轴表示时间维度,精确到月;纵轴表示BMI数值;图表上一共5条线,分别代表3%、15%、50%、85%、97%这几个分布区间的BMI数值。比如中间那条绿线代表的是50%这个区间,就是说当宝宝对应月份的BMI数值与绿线吻合的话,意味着宝宝的胖瘦程度正好位于标准数据的中位数,比50%的宝宝高(当然也比50%的宝宝低),属于最标准的身材,其他线条以此类推。
图表上之所以画这5条线,是因为世卫标准的解读方式是,15%-85%这个区间属于正常波动范围,超过这个范围比如处在3%-15%或者85%到97%这个区间,就属于应该引起注意的范畴,而如果低于3%或高于97%的话,就属于有相当严重的健康隐患了。
除了这种相对粗略的图表之外,世界卫生组织同时也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表格数据,时间维度可以精确到天,分布区间也增加到了15个,可以更为细致的衡量宝宝的成长情况。
(点击看大图)
(点击看大图)
04
《宝贝成长助理》
这种数据虽然非常详尽,但可读性比较差,实际生活中不方便直接应用。
为解决这个问题,我开发了一个《宝贝成长助理》小程序,只需要输入宝宝的生日和身高体重,就能自动测算出当前宝宝的BMI具体分布数值,不需要自己去查表和对照了。
除了BMI数据之外,还顺便开发了身高和体重的分布计算,数据全部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布的成长标准。
小程序目前刚发布第一版,后期可能还会迭代其他好用的功能,欢迎试用和反馈。
如果觉得有帮助也请给小程序点个赞,小程序入口也已经添加到公众号底部菜单了。
引用链接:
1. 世卫儿童成长标准:https://www.who.int/childgrowth/standards/en/